内镜下氩等离子电凝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

来源:中国内镜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0 引言 息肉是粘膜表面膨胀的增生物,是良性物质,而肠息肉和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聚物类型[1-2]。由于消化性息肉通常是致癌的,所以往往提倡进行手术处理。近年来,随着

0 引言

息肉是粘膜表面膨胀的增生物,是良性物质,而肠息肉和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聚物类型[1-2]。由于消化性息肉通常是致癌的,所以往往提倡进行手术处理。近年来,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,电子内窥镜在诊断和治疗消化性息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[3-4]。在到本院就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择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,观察内镜下氩等离子电凝(APC)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。

1 资料与方法

1.1 一般资料

在到本院就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择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,将这6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,每组30例。在研究组30例患者中,男性15例,占研究组例数的50.00%,女性15例,占研究组例数的50.00%。患者年龄20~80岁,平均(40.)岁,在这之中,5例患者是属于多发性息肉、25例患者是属于单发性息肉,息肉的直径0.5~3.0 cm,平均(1.)cm,22例患者为胃内息肉、1例患者为结直肠息肉、4例患者为食管息肉、3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息肉。在参照组30例患者中,男性20例,占参照组例数的66.67%,女性10例,占参照组例数的33.33%,年龄 20~75岁,平均(47.)岁,在这之中,5例患者是属于多发性息肉、25例患者是属于单发性息肉,息肉的直径0.5~3.0 cm,平均(1.)cm,21例患者为胃内息肉、3例患者为结直肠息肉、2例患者为食管息肉、4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息肉。两组患者的性别、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,不存在统计学意义,但组间可以对比(P>0.05)。

1.2 方法

所有在手术前实施各项基础检查(凝血酶时间、心电图检查、凝血时间检查),对检查的指标进行仔细观察,胃息肉患者使用胃镜检查,对肠息肉的患者在检查之前口服硫酸镁来达到清洗肠道的效果。在手术前30 min,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+地西泮注射液10 mg,口服利多卡因2% 10 mL。

参照组患者使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,具体方法:使用电刀实施息肉切除,手术过程中,在内镜下,使用圈套器或热活检钳对息肉进行切除。息肉直径<0.5 cm的患者,给予热活检钳灼除或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切除;息肉直径>0.5 cm的患者,多使用圈套器行粘膜下注射后切除。有蒂息肉多行圈套器切除。

研究组患者实施氩等离子APC术,具体方法:引导患者摆出正常的检查体位,将氩等离子插线接头插在有地线的插孔上,将氩气阀门打开,进行设备调试,将氩气的气流量调整至2 L/min,电凝的功率保持在60 W左右,强度保持在5000 V/m2,在治疗之前,进行严密的体外测试,使用电子内肠镜观察病灶,根据息肉的形状、数量以及大小制定不同的方法处理。首先处理较小的息肉,然后再使用电凝将较大的息肉进行切除,在内镜头下使用APC凝固导管伸到病灶上方大约0.3~0.4 cm,1~3 s/次,可进行多次治疗,直到病灶变成黝黑、泛白、泛黄,可让患者腹部胀气减少。

研究组患者和参考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都要进行24 h的术后观察,1~2餐禁食,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胃酸抑制,口服,1~2次/d。口服果胶铋胶囊进行胃粘膜保护,3次 /d,2粒/次,持续治疗14 d,禁止剧烈运动。

1.3 效果判定

(1)在两组患者接受介入之后,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详细对比,对比方法:①痊愈:患者经过治疗之后,各种相关表现完全消失(食欲不振、呕血、黑便、腹部疼痛不适),进行胃镜检查后,显示息肉消失;②显效:患者经过治疗之后,各种相关表现显著改善,进行胃镜检查后,显示息肉缩小面积>70%;③有效:经过治疗,临床表现显著缓解,息肉面积缩小30%~70%;④无效:各种临床表现无改变,甚至加重,息肉面积无缩小甚至增大。

(2)将两组患者护理介入之后对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。

2 结果

2.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

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患者(P<0.05),详见表1。

表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[n(%)]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治愈 总有效研究组(n=30) 0(0) 8(26.67) 5(16.67) 17(56.67)30(100.00)参照组(n=30)3(10.00) 9(30.00) 7(23.33) 11(36.67) 27(90.00)χ2 10.526 P 0.001

2.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

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(P<0.05),详见表2。

表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[n(%)]组别 疼痛 出血 胃肠胀气 总发生研究组(n=30) 1(3.33) 0(0) 1(3.33) 2(6.67)参照组(n=30) 2(6.67) 2(6.67) 3(10.00) 7(23.33)χ2 10.885 P 0.001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内镜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nj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3/445.html



上一篇:基于内镜质量追溯系统在清洗消毒流程中的应用
下一篇:阑尾腔内活动性出血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例

中国内镜杂志投稿 | 中国内镜杂志编辑部| 中国内镜杂志版面费 | 中国内镜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国内镜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内镜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